当被执行人玩起“躲猫猫”,执行法官选择“下班打卡”上门找人。近日,卢氏法院通过错时执行、柔性调解,成功化解一起陷入僵局的合伙工程纠纷,促成三方达成二十日内履行完毕的还款协议,让“执行难”案件迎来柳暗花明。
这起纠纷源于王某与钱某、任某的工程合伙。判决生效后,钱某二人起初支付了部分款项,随后便以各种理由拖延,甚至更换联系方式逃避执行。面对“人间蒸发”的被执行人和情绪激动的申请人,承办法官没有按部就班地等待,而是开启“夜间执行”模式,利用下班时间摸排线索,终于在被执行人住所“守株待兔”成功。
找到人只是第一步。法官没有简单采取强制措施,而是在现场当起“法律解说员”——从拒执罪的法律红线,到限高令的生活影响,再到诚信经营的长远利益,抽丝剥茧般分析利弊。见被执行人态度松动,法官趁热打铁,当天就组织三方“面对面”调解,引导各方换位思考:既让被执行人明白“赖账不如早还”,也劝申请人给予适当履行宽限。
经过三小时拉锯谈判,最终达成“20日全款结清+分期履行预警+同步解除限高”的一揽子方案。这种刚柔并济的方式立竿见影,协议签署后首期款项迅速到位。
这场看似普通的执行背后,藏着新时代智慧执行的密码,当“坐堂办案”变“上门服务”,当“强制惩戒”与“信用修复”并行,执行工作就有了破局的巧劲。卢氏法院用下班时间换履约时限的实践证明,破解执行难既需要雷厉风行的力度,更离不开司法为民的温度。目前,法院正通过执行联动系统跟踪履约进度,让纸面协议真正化作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