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的"木匠活":修补的不只是裂缝 发布时间:2025-08-06 11:06:13
“定制木制品放了没多久就裂了,是做工问题还是板材问题?”一起因产品质量引发的定作合同纠纷,让原告和被告争执不下,甚至对簿公堂。庭审后,双方冷静下来,法官抓住时机,用“法律良方”调和矛盾,最终让双方握手言和。这起案件的调解,不仅化解了纠纷,更传递了法治温度。
【纠纷始末】
2024年,原告老张(化名)在被告老李(化名)处定制了两件大型木制品,支付工费4780元。然而,没多久木制品出现严重裂缝,老张认为老李做工粗糙,要求赔偿16000余元;老李却坚称是老张自己买的板材质量差,双方争执不下,最终闹上法庭。
庭审中,双方各执一词,情绪激动。“这是要长期使用的重要物件,裂缝严重影响使用!”老张气愤地说。“我做了几十年木匠,从没出过问题!”老李也满腹委屈。由于双方证据不足,裂缝原因难以认定,若启动司法鉴定,费用可能超过赔偿金额,反而“得不偿失”。
【调解智慧】
庭审后半个多月,法官发现双方情绪已冷静,便组织调解,用“法律+情理”双管齐下:
“法律账”讲透责任
法官向双方普及《民法典》定作合同相关规定:
- 承揽人(老李)若因做工问题导致定作物不合格,需承担修理或赔偿责任;
- 定作人(老张)若提供的材料有瑕疵,也应承担相应责任。
“但谁主张谁举证,鉴定费可能比赔偿还高,不如各退一步。”法官提醒道。
“经济账”算清利弊
鉴定费用预估需上万元,且耗时耗力。法官提议:“修理费远低于鉴定成本,不如务实解决。”
“人情账”融化隔阂
“这些木制品承载着特殊意义,你们一个用心制作,一个诚心定制,初衷都是好的。”法官的话让双方沉默。最终,老李同意支付2000元修理费,老张也不再坚持高额索赔。
一件木制品,承载的是对品质的承诺;一场调解,守护的是契约的尊严。裂缝可以修补,但若诚信裂了,再好的手艺也难以复原。这场纠纷,在法官的耐心调解下化干戈为玉帛,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司法实践,更是一次生动的法治课——正义未必在输赢之间,而在情理之中。法律不只有冰冷的条文,更有温暖的智慧。
责任编辑:卢法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