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次上门,2个母亲,3800元背后的司法温度 发布时间:2025-08-06 10:57:56
当执行干警第五次站在那扇熟悉的门前,开门的依然是周某年迈的母亲。
“阿姨,周某还是联系不上吗?”干警的语气里没有不耐烦,只有坚持。
门内的老人沉默片刻,摇了摇头。
这已经是他们第五次上门,而被执行人周某,依旧“人间蒸发”。
这笔欠款,只有3800元。
对富裕家庭来说,不过是一顿饭、一件衣服的钱。
但对申请人赵某而言,这是三个孩子的饭钱。
丈夫早逝,她独自拉扯三个孩子,靠打零工勉强糊口。当初给周某家当保姆,辛苦挣的工钱却被一拖再拖。
法院查询发现,周某名下无房无车无存款,还涉及多起欠债未还案件,典型的“老赖”套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按照程序,此案本可以“终本”(终结本次执行),但看着赵某绝望的眼神,干警们决定:“再试一次!”
他们坐下来,和周某的母亲聊起了赵某的困境:
“她丈夫走了,一个人养三个孩子,真的很难。”
“这笔钱,是她孩子的学费、饭钱。”
“如果周某一直躲着,不仅会被列入失信名单,还可能面临拘留。”
没有高高在上的训斥,只有平实的讲述、真诚的沟通。
终于,周母的眼神动摇了……
几天后,周母主动来到法院,手里攥着皱巴巴的3800元现金。
“法官,这钱我替他还了。”她低声说,“你们说得对,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当赵某颤抖着接过这笔钱时,眼泪忍不住落了下来。
这起案件,标的虽小,却映照出司法的温度与坚守:
✅“终本”≠放弃——干警多走一步,可能就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 执行有力度,也有温度——不是所有问题都要靠强制,有时候,真诚的沟通更能触动人心。
✅小案连民生——3800元,对一些人只是数字,但对另一些人,可能是活下去的希望。
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有温度的力量。
责任编辑:卢法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