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全面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政法工作谋新篇、开新局的实践中,科学回答了事关政法工作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做好政法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宪法》授权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新时代做好人民法院各项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在“大学习大调研”活动的开展中,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的内涵要义、精神实质,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扎扎实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实现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前提是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首先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重要政治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神圣不可侵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作为第一要务。要牢牢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旗帜鲜明讲政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人民法院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核心是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工作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根本理念,是贯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一条红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以人民为中心,明确回答了为什么人的问题,体现的是最本质的东西。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党要始终做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政法机关和广大干警要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法律保障。”要求政法机关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做到“四个决不允许”。特别强调:“政法机关的职业良知,最重要的就是执法为民。”“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始终坚持“执法为民”的初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永葆政法机关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关键所在,明确回答了政法队伍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的重大问题,为新时代政法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根本是狠抓执法办案法院工作的第一要务
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执法办案是人民法院的立身之本,是人民法院存在的根本价值,是人民法院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立足点、着力点。
一要着力提升办案质效,处理好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公正与效率都是法治所追求的重要价值,办案质量是公平正义的生命线,效率是实现法律公正的重要条件,公正是评价法律效率的基本尺度。从一定意义上讲,迟来的正义是非正义。人民法院要牢牢抓住提高办案质效这个核心要求,加强司法监督,不断提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和水平。
二要全力抓好审判执行,处理好公正司法与司法满意度的关系。要坚持审判执行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集中力量抓好执法办案。人民法院要不断深入开展刑事审判工作,惩治各类犯罪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不断提升民事审判工作水平,着力化解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提升行政审判工作能力,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服务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巩固执行攻坚成果,切实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决定了人民法院公正司法,作好审判执行各项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要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工作主线,努力提升司法公信力和执法满意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三要切实加强审判管理,处理好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审判程序是法律的生命形式,也是法律的内部生命的表现”。实体公正是程序公正的结果和价值目标,程序公正是实现实体公正的有效途径和保障。要坚持二者并重,兼顾二者平衡,切实纠正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严格落实无罪推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罪刑法定等法律原则和制度,着力解决案件超审限、超期移送、随意变更审理程序等问题,加强判决书撰写的说理性,确保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审判程序合法、裁判结果公正,让当事人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实现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相统一。
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人民法院重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黑恶势力作为平安社会的毒瘤,在现实生活中不断侵害公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等合法权益,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秩序。同时,涉黑“保护伞”的出现助长了黑恶风气,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营血卫气、驱邪扶正、保证社会肌体健康的重要力量,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将扫黑除恶专项工作向纵深推进,以钉钉子精神全面抓好落实,出重拳、下重手,深挖彻查“保护伞”,扫出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二)坚持为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发展是解决中国社会一切矛盾和问题的必由之路。作为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法院应当通过发挥审判职能,去化解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各种不平衡不充分因素,推动社会经济在法治轨道上和谐健康发展。
(三)坚持通过司法审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社会主义法律价值体系是由秩序、自由、平等、人权、正义、效率等核心价值构成的价值系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作为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法院态度鲜明地通过一个个案例对抹黑英雄名誉、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行为进行惩戒,对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正义之举加以保护,通过发挥审判职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全民、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的法律价值观和道德观是人民法院义不容辞的职责。
(四)坚持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
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当前,党和国家比历史任何时期都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所造成的压力,亦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严峻,打赢生态环保这场攻坚战,我们没有退路,人民法院通过开展环境公益诉讼、刑事审判等举措,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予以惩戒,将违法犯罪群体绳之以法,为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之路提供司法保障。
(五)坚持全面推进司法改革工作
司法改革是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动力。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十九大以后,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司法改革也进入新阶段,人民法院一方面要巩固和加强改革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另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进一步深化改革,特别是做好配套设施改革和内设机构改革,不断提高人民法院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六)坚持持续推进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
10月24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分组审议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通篇体现了人民法院强烈的为民情怀和使命担当,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基本解决执行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同时也到了攻坚克难、决战决胜的最后关键期,面临形势依然严峻,人民法院丝毫不能松懈,应当巩固前期工作成果,通过充实执行团队人员力量,加快推进执行信息化建设,确保执行工作保持高水平运行,如期实现“基本解决执行难”目标,切实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